小乖是個慢熟型的孩子,雖然不減對事物的熱情,但遇上了家人以外的人與他交談的時候,他顯得文靜又沉穩,每個人都說他:「你好乖喔!」(BOY也是,只是BOY現在比較大了,也懂事了,他對周遭人事物充滿了熱情與回應。)
不是我愛扯後腿,當別人稱讚他很乖很安靜的時候,以前我會不自覺的面露尷尬的表情,現在自在多了,頂多笑笑回應,再摸摸小乖的頭說:「是啊!他很乖。」
在音樂課上,小乖是最小的孩子,深得大家的喜愛,又因為他「很文靜」,老師喜歡逗他,讓他能積極參予各項活動。
聖桑「動物狂歡節」組當中「長耳人」這首曲子,老師會利用投球的方式來建立孩子對拍子的敏銳度。可是幾次的練習,小乖總是拿著一堆籃球坐在地板上看大家丟球,老師以為小乖協調有問題,安慰我讓孩子多練習就會進步,哪裡知道小乖在家還會跟著哥哥玩打棒球,甚至打架。
就在第一期的音樂課即將結束的前三堂課,小乖突然對老師所說的內容有所反應,他會敲琴磚的Do、Re、Mi,會排五線譜上的小荳荳,更是快狠準的把球丟進老師前面的箱子裡,也會在老師說:「跳完這首曲子可以休息一下吃HiChu。」的利誘之下敲鼓棒轉圈圈,還跟著大聲唱。
小乖的這些舉動驚動了老師與其他家長,大家直誇獎他,老師還在當天因為小乖的一句謝謝,激動的把他抱起來說:「你終於對我有回應了。」我好想大笑,為了尊重老師,我只能等待有一天,孩子的熱情擁抱大家。
另外一個「感人」的例子,對象是BOY班上的夏老師。
BOY一進小班就是夏老師抱他到現在,當時小乖只有八個月,這三年老師看著BOY長大,也看著小乖長大。
小乖不給人抱,連幾乎每天見面打招呼逗他玩的夏老師也不行。真奇怪,為什麼幼稚園老師就是有耐心?夏老師不氣餒,只要見面就對小乖說上幾句話,這讓當媽的我有時會對孩子失去耐心發脾氣感到愧疚。
就在BOY大班上學期的某一天下午,照例我牽著小乖走去接哥哥,孩子們會跟老師抱抱說再見,夏老師也對著小乖說:「抱一個。」小乖往前走一步,對夏老師回以熱情的擁抱,夏老師開心的說:「我終於抱到你了。」那次以後,雖然有時還是要看小乖的心情,不過,夏老師對孩子的耐心與愛心,讓我上了一課。
後來在一次班際爌窯活動中,班上其他家長頻頻說:「弟弟很黏你喔?怎麼不跟哥哥一起去玩?」回答次數多到讓我最後只能微笑面對。
「他們家兩個是慢熟型的孩子,我每天跟地弟弟說話,直到這學期,他終於首肯讓我抱他。但還是一樣很可愛啊!」夏老師回應一位母親對小乖的疑問,也為當時頗為尷尬的我解圍。
有時,我也會忘記孩子也「有情緒」。大人可以生氣,可以罵人,小孩不能發脾氣;大人可以吃不下飯,小孩要把碗裡的飯菜吃光光;大人可以亂開支票,小孩要說話算話。當有這些體認的時候,我開始更加小心翼翼看待自己與孩子說話的內容。孩子不喜歡讓不熟悉的人摸摸抱抱,就不要說他小氣不懂事,改以尊重的態度看待。
這不簡單喔!我試了好久,而且常常破功。哈哈哈!